《礼记·月令》:“五月半夏生。盖当夏之半,故名。”本品异名繁多,若守田、水玉、地文、和姑等,临床处方用名如清半夏、姜半夏、法半夏、半夏曲、青盐半夏、竹沥半夏、生半夏(外用于痈疽肿毒)等。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,其性温、味辛,有毒,归脾、胃二经,有燥湿化痰、降逆止呕、消痞散结之功效。临床用于湿痰咳嗽、痰饮或痰浊中阻之头晕,胃气上逆所致胸闷胀满、恶心呕吐、瘿瘤痰核及梅核气等。
半夏为降逆和胃之要药。辛温升阳,苦寒降敛,此乃药之常理,然辛温之中唯半夏主降。一般来说,半夏需经炮制以后才能入药,而因半夏的炮制方法和所用辅料不同,炮制后的半夏功效也迥然有别。本文就半夏的炮制,略述管见如下。
生半夏
原药材拣净杂质,筛后入药者为生半夏。生半夏水洗闷润后,切片晾干入药,又称半夏片。生半夏有毒,禁止内服,否则会引起舌、口腔、咽喉麻木、张口困难、流涎、语言不利、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出现。本品临床多用于痈疽、肿毒、顽癣等疾病的外用治疗。
法半夏
又称法夏、黄法夏(制后其色淡黄、黄色或棕黄色,故名)、京法夏、京半夏、京夏。本品为生半夏加白矾、石灰、甘草炮制加工而成。炮制后之法半夏,其毒性大减,燥性较和缓,有燥湿化痰、调和脾胃之功效。临床健脾燥湿化痰可用法半夏。
清半夏
又称清夏,清水半夏,由生半夏用石灰加工炮制后而成。炮制后之清半夏,辛燥之性乃毒性大减,其化痰功效大增。临床寒湿较轻,在而又多痰者,宜用清半夏。
姜半夏
又称姜夏,由生半夏经用温水浸泡,再用水漂,口尝仅有麻辣味时与生姜、白矾同煮,煮透、取出后晾成七、八成干,闷润后切片,晾干入药。炮制后之姜半夏,毒性大减,其性偏于温燥,有燥湿化痰、降逆止呕之功效。临床脾虚痰涎涌盛作呕、寒痰咳逆者,宜用姜半夏。
青盐半夏
又称盐半夏,由清半夏用青盐水浸拌后,晾干而成。青盐半夏经盐制后其毒性大减,而清热化痰功效大增。临床多用于瘰疬、痰核、梅核气等证的治疗,可收软坚散结消痰之功效。
仙半夏
又称仙露半夏,由生半夏用陈皮、枳实、枳壳、川芎、沉香、五味子、甘草等十四味中药,煎汁后浸泡,待药汁吸干,再烘干后而成。仙半夏制后其毒性大减,理气化痰功效大增。临床理气化痰用药,宜用仙半夏。
苏半夏
又称苏夏,由清半夏再加生姜、皂角、朴硝、甘草在温水中浸泡后取出,晾后再用甘草、党参、川贝母、青盐等药品进一步加工后,晾干而成。苏半夏经加工后毒性大减,其降气化痰平喘功效大增。临床适用于脾胃失调、食滞痰阻、咳喘呕吐效佳。
竹沥半夏
又称竹半夏,由清半夏加鲜竹沥,淋洒拌匀,略闷,待竹沥被清半夏吸尽,晾干而成。用竹沥浸润后的半夏,其清热化痰止咳之功效大增。临床肺热咳嗽、痰黄黏稠、胃热呕吐、痰热内闭之中风等证,宜用竹沥半夏。
根据临床用药需求,另有醋制半夏、胆制半夏、半夏饼、半夏曲等若干炮制品种。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半夏的炮制方法:“或研末以姜汁和作饼子,日干用,谓之半夏饼。或研末以姜汁、白矾汤和作饼,楮叶包置篮中,待生黄衣,日干用之,谓之半夏曲。”又引《医通》云:“痰分之病,半夏为主,造而为曲尤佳。治湿痰以姜汁、白矾汤和之,治风痰以姜汁及皂荚煮汁和之,治火痰以姜汁、竹沥或荆沥和之,治寒痰以姜汁、矾汤入白芥子末和之,此皆造曲妙法也。”另外,有些临床医生处方每用半夏,必佐以生姜,乃为制半夏之毒故也。(邵爱华 吉林省汪清县中医院)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来源:中国中医药报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倍顺网配资-倍顺网配资官网-大的正规配资平台-股票推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